有一件东西,要给它的读音标上文字,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这个读音肯定是从古人那里传下来的,因此,不能自己造成一个字出来,让大家认同。一定要在现有文字中找到对应的,才能服众。
于是,有兴趣弄清楚的人,都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弄去了。弄出的很多方案,就如苏东坡老师说的那样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
这是个什么东西?现在不多见了,当大家都住“茅檐低小”、“醉里吴音相媚好”的老房子里时,一到大雪天,家家户户屋檐上挂着的那个冰柱,就是这东西。它名字,常州人读作“停独”。
停独,意义上讲不通。于是,就有了下述各种解释——
一、停滴。常州方言把“滴”字读作“笃”。大雪天,太阳一晒,积雪化水,一滴一滴往下“笃”。笃着笃着,太阳偏西了,气温降到冰点了,水滴越笃越慢,一边笃、一边冻,最后停止笃了、冻住了,变成冰凌了。所以,它的名字就叫“停笃”。
二、停沰。这个说法貌似有点文化。因为“沰”字,不是人人都认识的。“沰”字有两个读音,一音:duó。一音:tuō。读“夺”音时,表示的是“落下”、“浇下”。读“托”音时,表示的是“滴下”的意思。前一个出处在《玉篇》:“沰:落也,磓也”、后一个出处在《集韵》:“沰:滴也”。
常州人在两种情况下,会使用上述意思。譬如:淋雨了,说:“被雨浇得身上落落沰沰。”譬如:出汗,衣服湿了,说:“汗出得落落沰沰。”意思都是说,像是被水浇了、有水往下滴。
东汉年间有位崔寔老师,编过一本《农家谚》,里面有一句说下雨的,叫:“上火不落,下火滴沰。言丙日不雨,则丁日有雨,其声滴沰然也。”这里的“火”,是“七月流火”之“火”,是二十八宿星辰之一的心宿星,借为天干地支排序。下雨“其声滴沰”,屋檐雪水不往下滴了,所以叫“停沰”。
三、庭沰。古人有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”之说。庭除,说的是庭院与台阶。冰凌是挂在庭院屋檐下面、台阶上方的,是庭院里一种不滴的水,应该叫“庭沰”。
关于我的想法,应该是放在最后来说。可介绍到这一说法时,忍不住先说两句——屋檐有两面,属于庭院的只有一面。冰凌是两面都有的,如果庭院一面的叫“庭沰”,另一面挂下的冰凌,叫什么,叫“檐沰”?
四、渟沰。渟,音:tíng。《埤苍》释曰:“水止也”,是水聚集不流的意思。檐下冰凌,是水聚集在一起、不流动,一旦流动,会发出“沰”的声音的东西,所以,是“渟沰”。
这四种说法,呵呵,貌似都有一定道理。只是,有一个问题弱弱地问一声,“停笃”这玩艺,一定要大雪天、温度降到冰点以下,才会出现。上述考据,哪一个与寒冷有关?
汉字以表达精细、微妙著称,可古人竟笨到这种程度——只注意了水滴,没注意温度?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吧?
于是,有一个字,大摇大摆地走到面前,说,列位看官,你们找了半天,也累了,还是我自己出来吧。小生名“凙”,读音:duó。仓颉老爸造我,规定的任务是,与“冷”大哥、“洛”大哥一起,组成名叫“冷凙”、“洛凙”的公益性事业单位,专门为汉人解释“水冻成冰”的事情。
冷凙:《集韵》、《韵会》两书在解释“冷”字时说:“冷,音灵。冷凙:吴人谓冰曰冷凙。”
洛凙:《广韵》、《玉篇》释为“冰貌”。《集韵》释为“淞冻也”。《类篇》释为“冰结也”。
要多说一句的是,“洛凙”的“洛”,正确写法,边傍是两点水,读作“勒”。可这字电脑不认识。无奈之下去查书,见《广韵》里有释曰:“或作‘洛泽’”。大喜,于是名正言顺地写作“洛凙”。
这小子一出来,事情解决了。屋檐上挂的冰凌,应该叫“冷凙”。意思是因为冷而冻结的冰。
这时,又冒出来一个事情——
清代常州学者胡文英,花三十年功夫,写了一本《吴下方言考》。专门考据常州、苏州两府方言与古汉语的关系。胡师认为:“吴中谓冰筋为停凙。”冰筋者,冰凌也。
胡师说的很有道理。停凙,停止下滴的冰凌。
只是,这个结论,难成定论。何也?“凙”,《康熙字典》里的解释为“冰结”。已经结成冰了,不流动了,再加一个“停”字,岂不是“江边卖水——多此一举”啊。
再回首,判断一下。
“停凙”,语义重复。“洛凙”,与常州方言“停独”,相去甚远。有寒冷意、且读音与“停独”相近的,只有“冷凙”。冷,寒冷、天寒地冻。凙,水冻成了冰。不重复、且准确。
有人诘,“冷”与“停”,声母不同、韵母不通,凭什么你能翻胡文英老师的案?
是啊,我凭什么翻胡师的案?这是个头疼的问题。于是回过头来翻书。突然看见前面引用的《集韵》、《韵会》:“冷,音灵。冷凙:吴人谓冰曰冷凙。”也就是说,“冷凙”之“冷”,读作“灵”,叫“灵凙”。“灵”、“停”,声训可转、训诂可通。
停凙啊,你应该叫“冷凙”啊。呜呼,天无绝人之路啊、小车不倒只管推啊……